圖1 本次拍品:永樂剔紅牡丹紋圓盒
清代名士高士奇記曰:「果園廠,在欞星門之西。明永樂年制漆器,以金銀錫木為胎,有剔紅、填漆二種,所制盤盒、文具不一。剔紅盒有蔗段、蒸餅、河西、三撞、兩撞等式……其法,朱漆三十六次,鏤以細錦,底漆黑光,針刻『大明永樂年制』,比元時張成、楊茂劍環(huán)香草之式,似為過之?!构麍@廠者,為明代御造漆器之官署,明成祖將雕漆納為官營工藝,征調名匠,一位名叫張德剛的匠人隨召入京,此后經(jīng)年,他掌管果園廠,其家傳的技藝乘著御作之東風,扶搖直上,其工序嚴整不茍,遂使永樂剔紅器成就卓然,為明清工藝之佼佼者。張德剛,正是元代名手,與西塘楊茂具名的張成之子。其時,萬里之遙的日本、琉球購得張氏父子的髹漆剔紅器,貢獻于永樂大帝,才使父子之名見于成祖?!堕L物志》說:「雕刻精妙者以宋為貴……蓋其妙處在刀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鮮,漆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鳥獸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元時張成、楊茂二家亦以此技擅名一時?!箯埖聞倯偃雽m,是明初漆器造作的一件大事。這讓元明漆器的相似,不僅源于時代相近,還緣于工匠的親緣。然后便有了《春明夢余錄》所言:「永樂果園廠之髹器……精巧遠邁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內市重價購之?!?/P>
果園廠之妙,最見于雕漆之剔朱,此件剔紅圓盒正是明代永樂果園廠之杰作(圖1)。圓盒作蔗段式,子母口,盒內及底髹黑漆。蓋部雕刻以牡丹花紋,中間為一枝盛開綻放的牡丹,嬌美欲滴。旁邊伴有花蕾及盛開的牡丹花,生動優(yōu)美。漆層厚重,花朵雕刻錯落有致,高低不平,層次鮮明,花葉團簇,舒展自如,風情萬種。紋飾在渾厚的漆層上,雕刻飽滿,井然有秩,將牡丹怒放之姿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云「惟有牡丹真國色」,此盒上之牡丹,即使與真花相較,其雍容華貴亦難見高下,可謂「真國色」也。永樂時期以花卉為主題的雕漆較常見,其圖紋處理手法是,花朵以奇數(shù)布局,有三朵(圖2)、五朵(圖3)、七朵(圖4)之分。三朵者均勻分布,五朵者、七朵者,正中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勻分布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眾星捧月,突出主題。堆漆與器胎如若一體,渾然天成。雕工細膩純熟,方寸之間,花瓣葉脈清晰可辨,誠如《髹飾錄》所記「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可謂極盡剔紅之精妙絕倫,讓人嘆為觀止。
圖2 上海博物館藏永樂剔紅牡丹紋圓盒
圖3 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剔紅雙層牡丹紋圓盤
圖4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剔紅茶花圓盤
永樂雕漆的高超技術,自然是源于我國悠久用漆的歷史。作為世界上最早和最善于使用漆的國家,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的木胎朱漆碗算起,中國的漆藝史長達七千年。在此期間,漆器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個高潮:其一戰(zhàn)國秦漢時代,以彩繪漆器為代表,繼青銅器之后成為貴族用器的的主流;另一是元明清三朝,漆器發(fā)展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的局面。雕漆、單色漆、描金漆、描漆與描油、描金彩漆、戧金彩漆、填漆、識文描金漆、螺鈿漆、犀皮漆、款彩漆品種花色、工藝技法層出不窮,其中雕漆則是中國漆藝皇冠上最為璀璨的寶石。所謂雕漆,是在已經(jīng)制好的胎骨上層層髹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上百道,每髹一道,即放入特制的窨箱令漆凝結,髹到所需厚度后,用刀剔刻出花紋,其實是漆的浮雕。它同玉器一樣,充分展示了國人對于雕、琢技藝的鉆研與積累。根據(jù)髹漆顏色與裝飾花紋,雕漆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等。根據(jù)文獻記載,唐代已有雕漆,但未見實物傳世或出土。目前所見最早的雕漆是宋代作品。宋代雕漆已經(jīng)頗為精妙,正是「妙處在刀法圓熟,藏鋒不露,用朱極鮮,漆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鳥獸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而永樂剔紅技承宋元,在以朱砂漆髹百層之上,以刀代筆,雕刻花紋,然后烘干,磨光。而行刀不澀,不僅是刀工的流暢成熟,還在于把握大漆在尚未凝滯,而又不粘刀之時,時間把握之精準正在于天時、地氣、工巧融合的爐火純青,是元代以來雕漆高潮上一朵突出的浪花。
此拍品在鮮紅的朱漆地上直接雕花,構圖以盒子形狀為裁,充分借鑒折枝花的工筆劃之構圖法,以三朵大花滿鋪,枝葉肥厚,舒卷自如。造型嚴謹、形象生動,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近似工筆線條的十八筆法。牡丹和葉子的外輪廓線以粗細轉折有致的蘭葉描勾勒,花瓣、花葉里的脈絡則以鐵線細密的排鋪。粗細、疏密交錯有致,線條的韻味在雕漆上盡顯無疑。而盒上下兩壁的牡丹,連枝婉轉,葉肥厚而花嬌小,頗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風流意蘊。如此鮮活靈動的雕漆,不僅來自圖案布局的嚴謹,刀法的靈動豐富,還在于繼承了宋以來寫生對自然規(guī)律的洞悉和對對象的精致描?。▓D5)。檢視今天各大博物館藏品,與此件拍品造型、圖案、品相上相似的有,上海博物館藏的永樂剔紅牡丹圓盒一件(圖2)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的永樂剔紅牡丹圓盒一件(圖4)。北京故宮所藏底部款識雖為「大明宣德年制」,但實是將原有的「大明永樂年制」涂改而成。其造型紋飾,當為永樂剔紅牡丹的典型。以牡丹為題材的圓盒構圖,往往為五朵牡丹居多,中間一朵為其他四朵環(huán)抱,其旁還有一枝花苞點綴。而三枝牡丹者圖案不似五朵者繁滿,更將牡丹花頭的雍容華貴襯托,構圖松緊有致,更具法度,將視覺集中在花朵之上,無形中引領觀者欣賞花瓣的嬌柔豐富,姿態(tài)蹁躚,正是設計的精妙之處。
圖5 拍品永樂剔紅牡丹紋圓盒側面的牡丹紋細節(jié)圖
即便這三件永樂剔紅牡丹珍品,細微之處仍有差別,彰顯果園廠制作之精妙,并非面貌一致,千篇一律。三件牡丹圓盒,雖然花葉位置經(jīng)營近似,但并不相同。上博藏品三朵牡丹花頭展開姿勢、花朵朝向幾乎完全相同,花瓣轉折也基本近似,其葉形是對牡丹花葉的如實模仿,葉的輪廓線顯得較為復雜,難以與花瓣繁復的勾勒形成鮮明對比,并且葉形幾乎為正向,少有翻轉姿態(tài)。故宮的清宮舊藏與本拍品在圖案構成上更具生動,將牡丹葉形改為邊緣較為平滑的橢圓葉,葉片大而肥厚,而牡丹花瓣則用鐵線細細排布,更是增添了花瓣纖薄嬌嫩的質感,而葉的光亮與花瓣細密線條形成光與影的對比,則在視覺上形成交映之趣。不僅如此,此拍品增加了花葉枝條的交錯層次。雖然看似是在一個平面上雕琢,但花瓣翻轉的幅度輕柔而微細,此為一層;花瓣與花瓣之間重迭遮掩,交錯伸展,此為二層;葉與葉、葉與花或穿插或緊靠,相離相間,此為三層;又有葉柄從枝條中趁勢而出,柔中帶剛,此為四層。這些層次緊密結合,如織錦般穿插有致,法度嚴明,形成畫面極其豐富的層次之美,其鮮活靈動正在于此。而其漆面的肥厚,如凝脂一般,更是突出了刀法的圓潤。一圈外框猶如滿月般將這滿目的牡丹烘托而出,富貴雍容之氣似要奪框而出一般難以拘束(圖7)。盒蓋立面部分的牡丹紋飾處理得較為圖案化,花葉變化不如蓋面鮮活,中規(guī)中矩的牡丹花帶圍繞圓盒上下兩段,似層層迭迭、延綿不斷(圖5)。這變化、律動、對比、差別與均衡、穩(wěn)定、秩序、統(tǒng)一,無不實現(xiàn)了整體紋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體現(xiàn)了變化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整體統(tǒng)一、局部變化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使其具有了和諧圓滿、端莊大氣的審美特征。
圖6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剔紅牡丹紋圓盒 《元明漆器》46頁26圖
拍品盒內與底部皆髹黑漆,由于時間久遠略有冰裂紋,但用漆之精良尚可遙想當年光鑒如鏡、一潭秋水的光景。于器里或底部施用黑色漆,是宋、元漆器流行的髹漆之法,故宮收藏的數(shù)件元代漆器作品,里及底部皆髹黑漆。這一傳統(tǒng)自然影響到了永樂款漆器的制造。明代文獻中有關永樂漆器底色的記述亦為黑色?!蹲裆斯{》: 「宣德時制同永樂, 而紅則鮮妍過之, 器底亦光黑漆?!埂溉粑页罉纺旯麍@廠制漆朱三十六遍為足,時用錫胎、木胎,調以細錦者多,然底用黑漆?!箯奈墨I看,這種黑色里底漆法一直流行到宣德時期,但從實物來看,永樂漆器中髹黑漆的作品并不多,故宮收藏的作品亦不多見,可見此物之珍。底部外側針劃「大明永樂年制」單豎行小字,字體工整清晰。
圖7 拍品永樂剔紅牡丹紋圓盒細節(jié)圖
故宮收藏多件清宮舊藏的永樂剔紅盒,其制作技藝之精湛,獨步于明代果園之作,后世更有乾隆皇帝對其推崇備至,翻閱檔案文獻,可見乾隆曾下令在雕漆新作上刻永樂款,更為永樂剔紅作御題詩文多首,鐘愛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有:
果園佳制剔朱紅,蔗段尤珍人物工。
無客開窗眄秋字,攜童持杖聽松風。
細書題識猶堪辨,后代仿為究莫同。
三百年來此完璧,文房思古念何窮。
此詩道盡乾隆皇帝對永樂剔紅漆器的珍愛與思慕,也正是后世文人的心聲。
參閱:
1.《和光剔采 故宮蔵漆》,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 頁33,圖版14。
2.《元明漆器》,上??萍技夹g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頁46-47,圖版29、30號。
3.《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編8漆器》,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119,圖版116。
4.《故宮博物院藏漆雕》,文物出版社,1985年,圖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