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位置:
ホーム
> 最新情報
> 嘉徳通信
嘉德通訊第125回· 袁行曇、查良敏夫婦のコレクション
2019-05-06

  撰文|宋皓

  今季春拍,嘉德古籍征得學者袁行云先生和夫人查良敏的一批舊藏,舊墨故紙間浮現(xiàn)出許多故人往事。

  To prepare for 2019 Spring Auction, the Rare Books, Rubbing & Manuscripts Department of China Guardian has collected a batch of collections of Mr. Yuan Xingyun and his wife Zha Liangmin. Many old mates and their stories emerge from the collections.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曾懿

隸書 七言聯(lián)

近代寫本

2軸  紙本

ZENG YI

CALLIGRAPHY IN OFFICIAL SCRIPT

Manuscript in Modern Period

2 Scrolls  Paper

 

  今季春拍,嘉德古籍征得學者袁行云先生和夫人查良敏的一批舊藏,舊墨故紙間浮現(xiàn)出許多故人往事。關于袁行云先生的事跡目前公開可查閱到的資料極其簡略,許多細節(jié)也不甚準確。在整理藏品的過程中,我根據(jù)袁行云先生所留的口述資料,對毘陵袁氏家族的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今用此文略做梳理,以表達一個后學對于這個讀書世家的崇敬。

  袁行云先生祖籍江蘇武進,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武進稱延陵,漢改稱毘陵。這里人文悠久,是吳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袁家祖上很早移居北方,落戶在直隸省宛平縣。高祖袁俊,道光九年二甲進士,跟龔自珍同科。官至河南知縣。

  曾祖袁績懋,字厚安,道光二十七年一甲二名進士,當年的狀元是張之萬,李鴻章也是同科進士,列二甲第十三名。袁績懋歷官刑部主事、福建延建邵道。咸豐八年,四十二歲的袁績懋在太平天國福建兵亂中,死守順昌縣城,因城池陷落而死于軍陣之中。清廷追贈其為福建按察使銜,世襲騎都尉,入祀京師及陣亡地方昭忠祠,謚號文節(jié),清史稿有傳。袁績懋博通經(jīng)史,長于考據(jù),曾先后在暨陽書院、河南彰德晝錦講舍擔任過主講,講授經(jīng)史、詞章、經(jīng)濟、金石諸門功課?!度逶~鈔》里有他的詞集,還有一部詩文集《味梅齋燼余草》存世。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袁勵準

篆書 “知足長樂”

近代寫本 

1 張  紙本

YUAN LIZHUN

CALLIGRAPHY IN SEAL SCRIPT

Manuscript in Modern Period

1 Piece  Paper

 

  袁績懋的夫人左錫璇非常有名,是陽湖(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一帶)左輔的后人,左錫璇和姐姐左錫嘉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詩書畫俱佳,姐妹倆曾合作過《吟紅仙館詩詞稿》存世。左錫璇嫁給了袁績懋,育有三子,第三個兒子袁學昌(號幼安),就是袁行云的祖父。姐姐左錫嘉嫁給曾詠,四川華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進士,在曾國藩軍中任襄理,辦理安慶軍務,因積勞成疾卒于太平軍次,賜恤贈太仆寺卿。左錫嘉和曾詠育有三男六女,二女曾懿,字伯淵,又名朗秋,嫁給左錫璇的三兒子袁學昌為妻,即為袁行云的祖母。 

  袁行云先生的祖母曾懿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10歲喪父,孝侍慈母,經(jīng)史古文、詩詞書畫,無所不習。又精研醫(yī)術,治病救人,是晚清有名的醫(yī)家和書家。曾懿常臨《曹全碑》,善作隸書,秀雅俊逸,亦善楷書。據(jù)袁行云先生回憶,民國初年曾懿在琉璃廠有筆單,她一副筆單的價格跟自己二兒子袁勵準是一樣的價錢,由此可見老太太的人氣威望極高。曾懿晚年力倡女學,著有《女學篇》,又著有《古歡室詩詞集》,有《醫(yī)學篇》八卷存世。

  袁學昌育有十一個兒子,曾懿所出有六子,長子袁勵楨,號植臣,他的女兒袁行恕嫁給了陳(致)平,所生的女兒是著名的臺灣女作家瓊瑤。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袁敏宣繪、俞平伯題跋

春溪乘舟圖

近現(xiàn)代繪本

1軸 紙本

PAINTED BY YUAN MINXUAN, ANNOTATED BY YU BOPING

PAINTING

Painted in Modern Period

1 Scroll  Paper

 

  曾懿的二兒子袁勵準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被譽為兩任帝師。袁勵準字玨生,號中州,別署恐高寒齋主,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光緒二十七年(1901),因庚子之亂,時局艱危,急需破格求才,慈禧太后下旨開設經(jīng)濟特科。光緒二十九年五月,經(jīng)濟特科的考試在保和殿終于完成,共錄取二十七人,其中一等含袁勵準、俞陛云等九人,二等十八人。有此同科的淵源,袁、俞兩家關系甚篤。這從俞平伯先生應袁行云先生之屬為其表妹袁敏萱的畫作題識就可見得一斑。袁勵準經(jīng)濟特科入選一等后,先后授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南書房行走等職。孫家鼐、張百熙任管學大臣,籌辦京師大學堂時,授袁勵準為齋務提調(即總務長),掌管一應后勤基建事務,以沙灘馬神廟高宗第四女和碩和嘉公主府舊址改建為京師大學堂,配置教學實驗設備。1904年袁勵準任清廷甲辰科會試統(tǒng)考官。當年的狀元劉春霖,榜眼譚延闿,都是他的門生。宣統(tǒng)皇帝登基后,袁勵準和陳寶琛、陸潤癢、莊世敦同為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老師。在溥儀晚年的回憶錄中,屢次提及自己的老師袁勵準。袁勵準擅書,為晚清有名的書家,西長安街路北國務院正門上懸掛的“新華門”匾額,便是出自袁勵準之手。當年袁世凱邀請袁勵準寫“新華門”三個大字時奉送的筆潤高達五百銀元。

  袁勵準夫人汪靜、如夫人路舜芬共育四男(袁行寬、袁行健、袁行廙、袁行濂),三女(袁惠、袁昉、袁薇)。次女袁昉(1909-1974)字敏宣,幼承家學,工書擅畫,畢業(yè)于北京女子西洋畫學校,又師從溥雪齋、祁景西學習國畫山水,曾在日本舉辦個人畫展。袁敏宣亦擅昆曲,與俞平伯、張允和共同創(chuàng)辦北京昆曲研習社,并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昆曲。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于省吾

致袁行云信札

近代寫本 

9通10頁  紙本

YU XINGWU

LETTERS

Manuscript in Modern Period

10 Pages  Paper

 

  袁行云的父親袁勵賢號壽君,為曾懿所出第五個兒子,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仕學館。京師大學堂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式開學,但運行不暢,實際只有以官員培訓為目的的仕學館在運轉。期間屢遭波折,甚至一度停辦。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之后,廢科舉、興學校又成為清廷的中心議題,張之洞、劉坤一等重臣聯(lián)合上書,奏請育才興學,改革科舉,獎勵游學。熱議如沸,使得慈禧在挾光緒逃往西安避難之時就不得不下旨,命工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切實舉辦大學堂”,并將同文館歸并其中。在張百熙的督辦下,光緒二十八年 (1902) 京師大學堂再次開學,實際招生運行的還是仕學館,當時仕學館登記在冊的學員共有78名,其中還有一部分由譯學館撥入的學生。據(jù)記錄,當時由譯學館撥入13人,袁勵賢便是其中一員。袁勵賢入校時17歲,是當時京師大學堂仕學館里最年輕的學員。光緒丙午(1906)年畢業(yè)。算得是中國第一批本土培養(yǎng)的大學生。袁勵賢畢業(yè)以后就分發(fā)在山東作日照縣知縣,宣統(tǒng)的時候作過泰安知州。1950年去世。

  袁行云先生(1928-1988)解放前做過記者,解放后從50年代至文革期間與其妻查良敏均在北京第21中學任教師。文革前寫過一本關于海瑞的小冊子。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員。著有《許慎年譜》,《許瀚年譜》,《清人詩集敘錄》。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啟功

致袁行云、查良敏夫婦信札附便條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寫本

5通5頁附5封、便條5張

QI GONG

LETTERS TO YUAN XINGYUN AND ZHA LIANGMIN

Manuscript between 1970s and 1980s

10 Pages with 5 Envelopes

 

  袁先生的夫人查良敏出生在京城,據(jù)趙珩先生《一位被湮沒的學者 ——記袁行云先生》一文回憶,袁夫人多年從事中學教育,和學生打交道久了,與袁先生的溫文爾雅不同,屬于快人快語、豪放不羈的女士。京城查氏是海寧查氏北方的一支。如果按照家族譜系計算,袁夫人查良敏與金庸(查良鏞)還是同宗一輩。查良敏的父親查忠樞字仲言,人稱查五爺,雖無更多文字記錄,但是從袁夫人保存的一對查忠樞撰寫的對聯(lián)來看,字跡端正陳肅,也是出自讀書人家。

  據(jù)趙珩先生《一位被湮沒的學者——記袁行云先生》一文回憶,“袁行云先生幼承家學,在他這一輩人中有少見的經(jīng)學基礎。他后來更注重有清一代的文史目錄學,其熟悉程度與治學功底也十分罕見。袁先生在舊學方面可謂觸類旁通,不但于正經(jīng)正史有深厚的基礎,于詩詞、小說、金石、書畫、戲曲等諸多方面也廣有涉獵和修養(yǎng)?!睆拇舜闻馁u所見的近百通信件中,可見袁先生與同時代的許多學術大家,如于省吾、羅繼祖、啟功、黃永年等先生均有密切的書信往來。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啟功

行書 李東陽《與趙夢麟諸人游甘露寺》

近現(xiàn)代寫本

1張  紙本

QING GONG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Manuscript in Modern Period

1 Piece  Paper

 

  袁行云先生與啟功先生友誼頗深,據(jù)據(jù)趙珩先生文章回憶,啟先生對袁行云先生的才學贊賞有加,對他的生活也是關懷備至。此批舊藏中最多可見的便是啟先生與袁行云夫婦的書信往來。啟先生對于袁先生的深情厚誼在字里行間都有體現(xiàn)。

  從趙珩先生的文章我了解袁先生寫的一筆好字,此批舊藏中最令我遺憾的便是未見到袁行云先生的墨跡,但從袁先生所藏的家族成員的墨跡來看,這是一個攜帶著優(yōu)秀文化基因,充滿了文化氣息的家族。趙珩先生在他的文章的結尾感慨到:“過去的舊式教育是以經(jīng)學為核心的,也包含了中國文化基礎的培養(yǎng),這就要寬泛多了,如小學(即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歷史、詩詞、書法、繪畫、掌故等等。這里面,除卻小學會感到乏味,其他的多能引起學子的興趣,由淺入深,很多人即是由此步入了文史學科的領域。如果能再接受新式教育的培養(yǎng),反而會比一般新式教育背景的人視野更加開闊。從小就受到舊學熏陶的人今天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多了,這一部分人的最大優(yōu)勢是基礎扎實,且能觸類旁通,知識非常淵博?!壁w珩先生所說的這種優(yōu)秀的舊式教育絕非普遍,但是毘陵袁氏一族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優(yōu)秀的家族教育。

 

嘉德通訊125期· 拍場擷珍 讀書世家 略述袁行云、查良敏夫婦舊藏

啟功

紅竹

1966年繪本 

1張  紙本

QING GONG

BAMBOO

Painted in 1966

1 Piec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