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位置:
ホーム
> 最新情報
> 嘉徳通信
嘉徳通訊第117回·絵の中の人體蕓術
2018-03-06

  文/張禮豪

  by  Chang Lihao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林風眠(1900-1991)

照鏡仕女

1965年作

紙本 彩墨

Lin Fengmian

Lady with Mirror

Painted in 1965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68.5×68.5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藤田嗣治(1886-1968)

靜物

1922年作

復合媒體 畫布 油彩 墨

Tsuguharu Foujita (Léonard)

Nature Morte A La Figurine

Painted in 1922

Oil, Ink and mixed media on canvas

27.8×24.6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藤田嗣治

(1886-1968)

1927年作

鉛筆紙本

Tsuguharu Foujita (Léonard)

Dream

Painted in 1927

Pencil on paper

51×47.6 cm

  「在一幅幅油畫中,他賦予身體某部位或各部位某種特殊的敘述能力。于是一幅畫用數(shù)種聲音說話──好似一個故事由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觀點講述。然而這些『觀點』只能存在于肉體空間,與地域空間或建筑空間不能并立。肉體空間隨著周遭環(huán)境,不斷改變其衡量標準及重心?!?/P>

  —— 約翰·伯格《林布蘭與身體》

  "On canvas after canvas he endowed certain parts of body a special ability to narrate. The painting then speaks within several languages – like a story being told by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Yet these 'points of view' can only exist in a corporeal space which is incompatible with territorial or architectural space. Corporeal space is continually changing its measures and focal center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 John Berger

  如同英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他的著作《另類的出口》一書中所寫到的,林布蘭最好的畫作通常極少提供觀看者任何觀點,反倒是觀看者偵聽到漂泊的身體不分彼此間的對話,而這些對話又來自于肉體經(jīng)驗。因此,站在林布蘭的畫前,非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觀看,而是觀者的身體往往也能夠想起自身的內(nèi)在經(jīng)驗。

  在廿世紀現(xiàn)代與當代亞洲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中,對于身體的探索同樣經(jīng)歷了不少轉折與變化,并且累積相當程度的研究成果,而為了詮釋如是無法單純言說,卻益發(fā)可貴的特殊體驗,香港嘉德此次銳意規(guī)劃「身體之詩」專輯,匯集藤田嗣治、林風眠、賀慕群、羅中立、丁雄泉、邱亞才、奈良美智、羅奈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陳飛等十三位跨越不同年代的亞洲藝術家,看他們?nèi)绾瓮高^墨彩、顏料與其他媒材,譜寫出風情迥異的畫像詩句。

  繁華巴黎·流動饗宴

  讓我們先把時間回挪到1920年到1930年間的巴黎,那是海明威筆下一席流動的饗宴,吸引了無數(shù)的異鄉(xiāng)人前仆后繼而來,在街頭、咖啡廳、餐館到夜晚的小酒館、上流名媛所舉辦的沙龍宴會間流連忘返,進而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繆斯女神。

  在這一波逐夢的風潮中,時至今日仍是法國最著名的日本畫家──藤田嗣治早常玉幾年來到繁華糜爛的花都,為了融入當?shù)厣?,還取了一個法文名字Léonard,但很快地就靠著他過人且風格獨具的畫藝在巴黎站穩(wěn)陣腳。他最常以貓、自己、女孩與女人為創(chuàng)作題材,尤其后者以日本畫的墨線勾勒她們的輪廓,藉以襯托出明亮的乳白色肌膚,展現(xiàn)華麗卻不浮夸的胴體之美,不僅深受眾人的喜愛,也成為他最顯著的藝術標志。一如此處所見之《靜物》一作,即為藤田嗣治于1922年所畫,并于來年將之贈予他的朋友Gustave Van de Woetyne留念。此件畫幅雖然不大,卻益發(fā)細膩地顯露了他的繪畫特色所在。喜歡閑逛跳蚤市場,搜購一些可供入畫的對象玩意,藤田嗣治在此作中便是以一尊有著19世紀穿著與打扮的瓷偶來描繪,透過墨與油彩的融合運用來達到光影與明暗的起巧對比,使之彷佛活轉了過來,尤其右手微微撩起裙擺的姿態(tài)更是栩栩如生,足見其觀察之敏銳。直立的人形瓷偶又與前方橫放在繡花桌巾上的一支煙斗以及一盒火柴形成和諧平穩(wěn)的三角構圖,見其創(chuàng)作巧思之余,也是藤田嗣治在巴黎生活起居的真實寫照。

  常玉與林風眠都在1920年前后抵法,對于藝術的思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受到當時藝術風潮的洗禮,并將之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進而開拓出各自不同的藝術生涯。在巴黎度過數(shù)十載寒暑,最終客死異香的常玉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軀體太過脆弱?!够蛟S正是如此,同樣采取用墨之法入畫,其以人體為題材的作品更多了幾分恣情放縱的流動感,這在輯中的《站姿裸女》、《回眸》兩件作品中尤其表露無遺??梢哉f,常玉所繪寫者并非純?nèi)谎矍八姷膶ο?,更多是精神上的觀照寫意,讓女體也如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山水一般可臥可游。

  相較之下,林風眠在法國所待時間雖只短暫數(shù)年,對于當時以巴黎為中心的西方繪畫卻吸收得相當全面,這從他在回國擔任教職后大力鼓吹「調(diào)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作時代藝術?!箍梢娨话?,女性與女體也因此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面向之一。像是畫于1965年的《照鏡仕女》一作雖以彩墨為之,畫中紫衣仕女所作打扮及手持銅鏡均為舊時所有,或者戲臺上才能偶爾得見,但整體構圖之安排讓人物盤坐在畫面正中占去絕大部分,并藉由后方往左右半敞的布簾來加強顏色對比等作法,無疑都源自他在巴黎所接受的美學教育。

  輯中也收錄中國旅法女畫家賀慕群之作,其在法國旅居長達數(shù)十年,卻始終自外于時代潮流、致力于發(fā)展一己之藝術風格,所獲致之成就堪與潘玉良比肩。此處所見的《角力者》一作系其于1965年抵法后不久所做的「玩具系列」之一,描繪了兩名接近裸身的男子正彼此拉扯,試圖將對方摔倒在地卻僵持不下的場景。在未見表情的情況下,增添不少透過身體肌肉所產(chǎn)生的戲劇張力之外;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蘊藏了易經(jīng)里陰陽二氣.揉雜變化混而為一的深刻意涵,實屬難得。

  當下亞洲·尋求解放

  當下的亞洲對于身體認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相關議題在晚近更是屢屢浮上臺面,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對此,來自各地的藝術家有著更深刻的體驗,也紛紛試圖透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詰問,進而尋求突破跟解放的可能。

  在這當中,中國藝術家羅中立想當然爾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代表。其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父親》一作以巨碑式的宏偉構圖,情感飽滿而深沉地刻畫出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形象而一舉成名后,關注的焦點始終不曾離開過真實的人本身。這里的《大巴山組畫之一──上梯的農(nóng)婦》一作同樣以其所在的巴蜀鄉(xiāng)土人物入畫,畫中農(nóng)婦背著竹簍,一手拿著油燈,還得一邊看顧著負在身面的幼童,小心翼翼地拾梯而上。微弱的光線清楚映照出農(nóng)婦充滿慈愛關懷的眼神,十足令人動容。

  臺灣藝術家邱亞才雖非出自學院背景,卻通過廣泛的閱讀,使其人物肖像繪畫總顯得孤寂且憂郁、內(nèi)斂而沈靜,彷佛對于身處環(huán)境所發(fā)出的一聲聲喟嘆。像是完成于1994年的《少男》一作,天藍色的背景前坐著一名身穿暗紫與暗藍色為基調(diào)、幾種紋樣重復的圓領衫,頭發(fā)平切恰恰遮住眉毛的青年男子。他的雙手交并隱入衣服里頭,眼睛望向右前方,卻似乎并未真正在看,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敘事因而中斷,只有百無聊賴的落寞情緒從畫面里,逐漸向觀者蔓延開來。

  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筆下的人物,在看似可愛的外表下,實則多以輕蔑的態(tài)度來質(zhì)疑權威、反抗體制,展現(xiàn)透過創(chuàng)作來介入社會,促使現(xiàn)有環(huán)境有所改變的祈愿與希望。從題名猶如標語般的《當你所言對我已無意義》一作即可看出端倪,畫中頭頸都包著繃帶的小女孩將頭別向一邊,雙眼緊閉不愿面對所發(fā)生的一切,而下方的文字寫著:「媽媽到底怎么了?」似乎暗示著現(xiàn)今社會越來越層出不窮的家暴事件,或是對于成人世界僵化的價值觀作出無聲卻沉重的抗議。

  同時,菲律賓藝術家溫杜拿的《小怪獸》以自己的兒子為觀察對象,透過不同性質(zhì)的圖像拼貼,試圖拋出在物質(zhì)信息爆炸時代下,人們該如何自處的提問。賴九岑《兩人同行的穿越太空之旅》以看似卡漫的人物設計,進行一場虛擬的太空之旅,身體在此不過是一個數(shù)位時代下的文化生產(chǎn)符號,卻刺激觀者更大的想象。此外,劉溢《靜思》、陳飛《小鳥》等作,也都傳達了對于當代藝術家對身體不同面向與程度的探索與想象。

  或許身體總是受限于生理的法則,然而其比例與思想坐標卻會不斷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挪移而變動,藝術家們盡可能地再現(xiàn),或者想方設法來突破限制,將之轉化為既貼近又悖離現(xiàn)實的符號跟象征,都成為迥然有別的構句邏輯。唯有經(jīng)歷這一切,我們才能知曉「肉身毛發(fā)皆為詩」,至于該采取什么樣的觀點、視角,或者是姿態(tài)來閱讀,終究取決在你我身上。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常玉(1895-1966)

回眸

碳筆、鉛筆紙本

Sanyu

Glance Back

Charcoal and pencil on paper

44×27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常玉(1895-1966)

站姿裸女

碳筆、鉛筆紙本

Sanyu

Standing Beauty

Pencil on paper

46.5×33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奈良美智(b.1959)

當你所言對我已無意義

1995年作

畫布 壓克力彩

Yoshitomo Nara

This Is How It Feels When Your Words Means Nothing At All

Painted in 1995

Acrylic on canvas

51×40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賀慕群(1924-2005)

玩具系列—角力者

1969年作

畫布 油彩

Hoo Mojong

The Dao Wrestlers

Painted in 1969

Acrylic on canvas

65×46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邱亞才(1949-2013)

少男

畫布 油彩

Chiu Yatsai

Young Man

Oil on canvas

192×130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羅中立(b.1948)

大巴山組畫之一 —上梯的農(nóng)婦

2000年作

畫布 油彩

Luo Zhongli

Peasant Woman

Painted in 2000

Oil on canvas

92×75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羅訥德?溫杜拿(b.1973)

小怪獸

2011年作

油彩 紙本

Ronald Ventura

Little Monster

Painted in 2011

Oil on paper

119×150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陳飛(b.1983)

小鳥

2006年作

畫布 壓克力彩

Chen Fei

Little Birdie

Painted in 2006

Acrylic on canvas

100×80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賴九岑(b.1970)

兩人同行的穿越太空之旅

2011年作

畫布 壓克力彩

Lai Chiu-Chen

Two People's Journey to Outer Space

Painted in 2011

Acrylic on canvas

140×180 cm

  In his book The Shape of a Pocket, illustrative UK modern art critic John Berger detailed how some of Rembrandt's best works typically did not provide viewers with any points of view; instead, it was the viewers who heard the conversations between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Such conversations are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people's bodies, and that is why someone standing in front of a Rembrandt painting will not simply look at the work of art but rather allow the piece to fill his or her mind with thoughts about his or her own bodily experienc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taking place in Asia throughout the 20th-century and up to today, exploration of the body through art has undergone countless transformations and changes, accumulating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research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se extremely valuable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which can hardly be put into words,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has conceptualised "Body and Poetry", a themed session compiling the work of 13 transcendent Asian artists from various eras, including Tsuguharu Foujita, Lin Feng-mien, He Muqun, Luo Zhongli, Walasse Ting, Chiu Ya-Tsai, Yoshitomo Nara, Ronald Ventura, Chen Fei etc. The session exhibits how these artists approach their craft through various media such as ink and paint to compose poetic verses of painting in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丁雄泉(1920-2010)

美女與鸚鵡

畫布 彩墨

Walasse Ting

Lady with Parrot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79.5×96.5 cm

嘉德通訊117期·精彩專題 藝術構句 身體成詩

劉溢(b.1957)

靜思

2001年作

紙本 油彩

Lui Liu

Contemplation

Painted in 2001

Oil on paper

98.3×70.4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