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成野
此專題中大部分作品,或得張大千、莊蘊寬、溥儒、陶祖光等名家精鑒,或得一眾名流、朋好題詠。書畫、藏者、時代環(huán)境滲透交融。由此向世人展現(xiàn)“中行廬”主人張岳軍先生的翰墨情緣,亦折射其政治建樹和人格情操。
For works under the designated subject, they either get appreciation from well-known connoisseurs such as Zhang Daqian, Zhuang Yunkuan, Fu Ru and Tao Zuguang, or the inscriptions from a group of celebrities or people in the same circle. Works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or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infiltrat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For the exhibition, it reveals Zhang Yuexian’s love for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reflects his political success and upright personality.
張群 (1889-1990),字岳軍,四川成都人。早年與蔣介石一道東渡日本,1908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回國后積極參與國民革命,成為討袁軍中的一員。后受蔣介石召喚,輔佐北伐軍事,從此畢生跟隨其左右,成為蔣介石的終身幕僚。張群在民國期間,歷任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長、四川省主席等職??箲?zhàn)勝利后,擔任行政院長、總統(tǒng)府資政等職。在臺期間,又出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及資政等職。其一生波瀾壯闊,尤以代表國民政府聯(lián)絡(luò)張學良以及一系列對日外交政策最為人稱道。
牧(傳)
(南宋,13世紀)
枯槎鸜鵒圖
水墨紙本 立軸
MU XI (AH)
BIRD IN TREE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131.0×57.5 cm
張群先生一生從政,但身為政治家、外交家的他,在公事之余,又以“中行廬”為齋名,置身于中國書畫的鑒賞和收藏中。二十年代后期,張群因嗜好收藏石濤、八大的書畫,而與同鄉(xiāng)同宗張大千相識相交,兩人的情誼一直維系終生。赴臺之后,張群與張學良以及張大千、王新衡組織“三張一王轉(zhuǎn)轉(zhuǎn)會”,時常一起把酒言歡,談書論畫。張群身居層峰,且涉獵中國書畫逾半世紀,卻絕不剛愎自負,大千晚年常以張群所贈的一件石濤畫冊為例,說明他認為張群能信任朋友的判斷,所以手里收藏的偽作很少。所提及的“朋友”,首當其沖應(yīng)為大千自己。
以張大千的自負精鑒、非凡經(jīng)歷,所識前朝遺老書畫名流、政界巨頭不計其數(shù)。然論及折服之深、情誼之厚,當以張群為首。無論大千“西出玉門”亦或“投荒南美”,張群對他的關(guān)心與資助未曾中斷。而論及中行廬的書畫收藏,大千是用他自己的專業(yè)、或是他能掌握的各種相關(guān)資源(如大千自己與其它藝術(shù)家之間的關(guān)系),來幫助張群建立及完善書畫收藏事業(yè)。
劉度
(明崇禎-康熙初,17世紀)
仿張僧繇沒骨山水
設(shè)色絹本 立軸
LIU DU
LANDSCAPE AFTER
ZHANG SENYOU
ink and colour on silk; Hanging scroll
121×54 cm
本專題多件作品經(jīng)大千鑒藏。收錄于《大風堂書畫錄》中。除有大千精鑒加持外,也是兩人情誼之明證。其中,牧谿僧《枯槎鸜鵒圖》,以折枝法構(gòu)圖,鸜鵒回首立于枝上,意思簡當,不費妝綴。唯鸜鵒額羽蓬松,目光炯炯,嘴爪挺勁,極具精神。大千長題詳述與黃君璧同觀此作,“惜天池、個山未及見之,若得見之,當一嘆一拜也”,且認為早年彼邦所見一幀雪舟臨本,應(yīng)以此為母本?!坝钁浢鞒苫g雪舟居寧波天童寺,為首座者逾十余年,此畫(雪舟臨本)必當時所臨也?!笔亲鞫嘟?jīng)名家遞藏,鈐印累累。流轉(zhuǎn)來源“觀諸藏章歷歷可證”。
劉度《仿張僧繇沒骨山水》同經(jīng)大千遞藏。左上自識:“甲申八月,張僧繇畫法”。鈐“劉度之印”與“叔憲”。此作應(yīng)作于崇禎十七年(1644 年)。劉度為晚明畫家,字叔憲,一作叔獻,錢塘(今浙江)人。初師藍田叔,后師法李思訓(xùn)、李昭道,多作青綠山水。惜乎不壽,畫遂不多。此幅用沒骨法以石青、石綠色畫山石,樹葉也用紅、黃、青、綠沒骨點出,云用白粉渲染。畫面色彩濃重豐富,卻又典雅清新。識“張僧繇畫法”,應(yīng)主要受藍瑛青綠重彩的影響。自張大千題簽:“乙亥(1935年)春從日本購歸,丙子(1936年)重裝”,可知此作入藏時間。
張瑞圖
(1570-1641)
行書詩冊
水墨紙本 冊頁(十三開)
天啟丙寅(1626年)作
ZHANG RUITU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ink on paper; Album
27×29.5cm
若將大千喻作“中行廬”收藏的“一只眼”,曾任張群秘書的馮若飛(馮飛)應(yīng)為“中行廬”之臂膀。馮若飛,江蘇武進人,為民初學者、鑒藏家莊蘊寬之乘龍。大千亦是通過在莊蘊寬家識得馮若飛,經(jīng)其力薦,得以謁見時任上海市長的張群。本專題中,多件作品得馮、莊,以及馮若飛友人、同為武進人的金石篆刻家陶祖光題鑒,尤以兩件與其關(guān)聯(lián)甚密。一為張瑞圖《行書詩冊》,此作原為陶祖光舊藏,“若飛愛其精湛,旋歸岳軍先生秘篋”。莊蘊寬題“長公精詣”于扉頁,稱“所見真跡不下四五十種,蓋未有如是精整者?!?/P>
丈雪上人
(明代)
行書七言詩
水墨紙本 立軸
ZHANGXUE SHANGREN
CALLIGRAPHY IN RUNNING SCRIPT
ink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170×45.5 cm
另一件為黃易《煙柳柴門圖》,此作原為莊蘊寬舊藏,莊病逝后,此作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歸張群所藏。馮若飛、陶祖光、莊云皆題于卷后,盡述因緣?!稛熈耖T圖》,為黃小松為唐雪懷作大明湖之景。題畫詩見于《秋盦遺稿》。此卷得清代官員徐定邦、王嵩高、張若渟等后跋,所提及有關(guān)雪懷先生之信息,如“濟南名士”、“雪懷明府”等,與上海博物館館藏同一上款的作品《明湖秋水圖》、《黃葉書林圖冊》皆可對應(yīng)。根據(jù)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陶喻之《清代金石大家黃易“把卷捫碑”外的詩酒風流等逸事索解》一文推測,“雪懷先生”應(yīng)為唐奕恩,光緒《獲鹿縣志》卷十“官師·知縣”記載:“唐奕恩,山東歷城,庚辰(乾隆廿五年,1760)進士,三十五年(1770)任,移建書院,重興學校。”此卷更提及“百姓憂其(雪懷)去而知其貧,愿醵白金二萬為治產(chǎn)以留,先生辭不受”的故事,無怪張群“以其為廉吏之遺”而珍護有加。
文明
(1470-1559)
山水·行書五言詩
水墨金箋 扇面
WEN ZHENGMING
LANDSCAPE AND CALLIGRAPHY
ink on gold paper; Fan
18.5×52.5 cm
與許多藏家收藏秘諸笥箱的做法不同,張群從不吝于將自己的珍品示以同好共賞。作為一位兼具眼力、財力、能量與人緣的藏家,張群的收藏,不是一個簡單的“收”與“藏”過程,而是經(jīng)過友人之間不斷地品評、研究、題鑒,所形成一個動態(tài)且持久的經(jīng)歷。在此過程中,不僅對作品本身的研究與探討,如抽絲剝繭般逐步明晰,友人之間的情誼愈加篤厚,同時,隨著時代、題跋者境遇的變遷,諸人的“借題發(fā)揮”,為藏品又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本次丈雪僧《行書七言詩》即為一例。丈雪(1610-1695)名通醉,四川內(nèi)江人,破山禪師弟子,為明清之際的臨濟宗高僧。其墨跡多散軼,片楮難尋。張群長題詳述此作入藏經(jīng)過:“辛亥成都兵哄,落鬻荒者手,置筐底承物。中表戴次云丈價贖之,己未(1919年)歸余?!彼煅槐娒?、同好題跋。大致題于三個時期,一為張群任職上海市市長(1930年至1932年)期間,題跋者包括王震、譚延闿、曾熙、張大千。主要圍繞“食肉止殺”一典;另為1947年,傅增湘、戴傳賢、許世英提跋。經(jīng)傅增湘考證,“食肉止殺”應(yīng)為破山禪師事,與丈雪無涉。故許世英有“江安老居士,考證更分明”之語。之后為1951年,于右任、居正及張群自題。
陳煥
(明萬歷間,16-17世紀)
蜀山行旅
設(shè)色金箋 成扇
CHEN HUAN
LANDSCAPE
ink on gold paper; Fan
16×47 cm
從曾農(nóng)髯滬上奮筆所書“留此高僧遺墨,敬告當世軍閥。”,到張群赴臺之后,展卷重觀所題:“歷史可盡信耶?唯有行心之所安,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后事,奚豫為汲汲也?!彼平允墙枵裳┰娢模阈刂袎K壘。詩、書、跋相發(fā),可謂集眾美于一幀。
此專題既不乏完備齊整,流傳有緒之作,又不乏精巧奇趣,極耐賞玩之品。包括文徵明《山水·行書成扇》,運筆遒勁流暢,筆法恣肆,具晉唐風致。結(jié)體寬博,似其中晚年所作。陳煥《蜀山行旅成扇》,被陶祖光譽為“媲美磬室,接軫衡山”之作。以及經(jīng)溥心畬斷為“蓋宋畫而失款題者”的周昉(傳)《聽琴圖》。更有經(jīng)周天球、張鳳翼、安儀周遞藏的《元人柳塘鴛鴦圖》,皆可見藏家之雅趣與不俗眼光。
黃易
(1744-1802)
煙柳柴門圖
設(shè)色紙本 手卷
HUANG YI
DWELLING
WITH WILLOW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Handscroll
畫心:27×75cm
引首:25×59cm
后紙:(1)25.5×78cm
(2)13.5×79cm
觀此專題,無論是從丈雪詩軸所題“行心之所安”,還是從對“廉吏之遺”的倍加珍護,甚至從“中行廬主”、“岳軍鑒藏書畫印記”、“岳軍所得”這些鈐蓋得頗為拘謹克制的鑒藏印中,皆可得見張群先生光風霽月之襟懷,與溫和謙遜之為人。他在晚年向臺北故宮博物院捐贈了他一生摯愛的石濤、八大等人的作品,大大地補強了當時臺北故宮在清代遺民書畫收藏方面的嚴重不足。張群先生將與他收藏的名人墨寶一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