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位置:
ホーム
> 最新情報
> 嘉徳通信
嘉徳通訊第119回· 乾隆時代の宮廷製造 染付とエナメルの「桃花源」図花瓶
2018-05-21

  撰文| 張心潔

  本次春季拍賣,適逢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立二十五周年。此次宮廷夜場將呈現(xiàn)之乾隆御制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論其形制、技藝、畫工、釉彩均為乾隆一朝瓷器的至臻之作。

  其器身之上的洋彩通景圖所描繪之避世“桃源”遍布桃花綠柳,與青山碧水一同漾出春意無限,恰逢其時。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清乾隆 御制青花夾洋彩

  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料篆書款

 

  此瓶頸足均以青花裝飾,上繪纏枝花卉間以螭龍紋,下呈如意云頭紋與蓮瓣紋,畫工細膩、發(fā)色深淺有度,活靈活現(xiàn),為乾隆青花中的佳品。頸上一對螭龍耳各墜一原配金彩圓環(huán),保存完好,殊為難得。器身以料彩細繪“桃花源”通景圖,若以手卷論,則圖畫伊始處有巍峨巨石呈拱門狀立于潺潺江水之中,碼頭上空無一人一物,似點名此處為遺世之境。稍稍轉(zhuǎn)動瓶身,桃源之景映入眼簾:岸上人物衣袖色澤鮮艷,立于桃花綠柳及松柏之間,或游船、或?qū)︼嫛⒒蜻b指遠處亭臺樓閣品評湖光山色,意趣高雅。遠處的重巒疊嶂與茫茫青翠之中,間或有小屋藏于其中,真正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一派祥和之景,又都籠罩于以淡藍料彩輕抹于上的靄靄云氣之下,如夢似幻。細品此洋彩圖,似是一幅山水畫卷從紙上躍然瓶身,達成從二維至三維圖像的完美轉(zhuǎn)換。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1 鸛魚石斧圖缸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2 青瓷褐彩壺

 

  最早出現(xiàn)于陶器上的敘事性圖畫,為新石器時代的鸛魚石斧圖缸(圖1)。此缸多有著錄,如《中國陶瓷全集·新石器時代》,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9 年,頁86,圖版40。該缸器身上繪有立鸛、大魚與石斧,與此時期多繪水波紋或蛙紋等幾何線條的陶罐有明顯區(qū)別,似是在敘述一個故事。另有一三國時代的現(xiàn)藏南京市博物館之青瓷褐彩壺(圖2),肩上飾一周貼塑佛像裝飾,周身以褐彩繪制仙境圖,共同組成了一幅佛教繪畫。該壺亦可見于上述出版物之三國、兩晉、南北朝卷,頁75,圖版48。后至五代時期,可見一出土于北宋韓佚墓的越窯刻劃宴樂人物執(zhí)壺(圖3),畫有文人舉觴,觥籌交錯的一系列圖像,呈現(xiàn)出宴樂雅集的畫面。此執(zhí)壺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同樣收錄于上述出版物的唐、五代卷,頁152,圖版153。上述帶通景畫的陶瓷器物于其所在的各個時代均為鳳毛麟角之品物,直至元代,敘事性的通景圖畫才漸漸成為陶瓷裝飾藝術(shù)的主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元代的幾件重要的青花山水人物故事大罐。此一種元青花大罐以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小說中的場景為題材,繪山水人物環(huán)繞器身,畫工細致,栩栩如生,也開創(chuàng)了陶瓷裝飾藝術(shù)的新風(fēng)格。這幾件元青花散落于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均被視若瑰寶,其中的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圖4)于2005 年在倫敦拍賣時,成交價格更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陶瓷的世界拍賣紀錄。至明中期及明末清初時期,以通景山水人物圖裝飾瓷器的風(fēng)尚盛極一時,多見于青花與五彩器上。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3 越窯刻劃宴樂人物執(zhí)壺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4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乾隆一朝繼往開來,是陶瓷史上取各代所長集大成的時代,所見既有對前朝瓷器的仿古作品,也有頗多創(chuàng)新之舉,通景畫的裝飾技法在此一朝自然也沿用下來。洋彩料色澤艷麗,深淺有度,玻璃質(zhì)感中又透出濃郁的油彩感,清新明快。相較于前朝瓷器上以青花或釉上彩繪制的通景畫畫法,景德鎮(zhèn)畫工在乾隆一朝施彩時兼用西方繪畫技法,使得乾隆洋彩器上呈現(xiàn)出的畫面勾染皴擦,濃淡分水,立體感強,為陶瓷史上通景畫的一無可超越的巔峰。是次拍品上,柳樹與桃花設(shè)色深淺有別,淺者似是新抽之芽與待放之花成長于枝頭之上,頗為可愛。

  江水以極淺淡的灰藍色料點染,潺潺江水,粼粼波光,甚是靈動。水中巨石以披麻皴與斧劈皴繪制,其中一例更于正面大量留白,更突顯其體量之碩,氣勢之宏,此種畫法于器物上極為罕見。最令人驚嘆的則屬上方以藍色料彩抹上的靄靄云氣,只此一處便使畫面驟若仙境,也使此瓶與乾隆一朝的其他洋彩器區(qū)別開來。乾隆洋彩通景畫器物可見于世界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中,如故宮博物院藏粉彩八仙慶壽圖云口瓶,及粉彩綠地嬰戲圖瓶,此兩件多有著錄,例如前者收錄于《中國陶瓷全集·清(下)》,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9 年,頁65,圖版35;后者則于《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 粉彩》,商務(wù)印書館(香港),2009 年,頁138,圖版121。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5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

 

  所見乾隆一朝尺寸較大的洋彩瓶中,通景圖上繪嬰戲、安居、喜上眉梢等吉祥圖樣的例子眾多,而畫山水者少。南朝宋畫家宗炳早年行遍名山大川,飲溪棲谷,醉心于山水之間,所著《畫山水序》對后世的畫家影響頗深。其晚年病臥于江陵,將畢生所見之山水繪于居室之壁,并言“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觀畫作以幻想自己徜徉于山水之間。宗炳主張“暢神”,意為觀賞山水,引起無限情思,目的只不過是讓精神愉快罷了。因古時遠行不便,后世也多有以畫作暢游于山水間之例。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理想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樂的場景的描繪,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題材,也成為了眾多畫家的靈感來源與暢想,可見諸多,如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的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圖》(圖5)及清代王翚、惲壽平《桃源圖》(圖 6),售于中國嘉德,2017 年12 月18 日,編號446。乾隆皇帝亦偏愛“桃花源”題材的書畫,見于清宮舊藏者多,另有御制詩“憶昔入桃源,萬古仙家趣。桑麻滿平疇,緋英纈千樹”之語。乾隆朝的洋彩瓷器俱為“大內(nèi)出樣”,后再由景德鎮(zhèn)畫工繪于器身。然則將山水圖卷繪于瓶身之上,又要近水遠山,布局得當,實非易事。是次的“桃花源”圖活環(huán)大瓶即為難得佳作,亦甚可言于乾隆皇帝對“桃花源”的寄情之作。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6 王翚、惲壽平《桃源圖》局部

 

  乾隆朝既為清代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亦為景德鎮(zhèn)官窯的制瓷巔峰。乾隆一朝在總結(jié)和發(fā)展康熙、雍正淘湊工藝的基礎(chǔ)上推陳出新,特殊品種屢見不鮮,尤為重視全新的工藝技巧,幾類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論工藝復(fù)雜之極致,當為故宮博物院藏各色釉彩瓶,著錄于《中國陶瓷全集·清(下)》,頁50,圖版18。瓶身上共施十五種釉彩,形體高大,裝飾華麗,有“瓷母”之稱,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超高的制瓷水準。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7 青花夾洋彩通景嬰戲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一對 (活環(huán)遺失)

 

  此次春拍這件青花夾洋彩瓶即為此時期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品種。本件器型為乾隆一朝首見,耳上兩只活環(huán)與器身一次成型。目前所見兩例同器型者,一為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粉彩嬰戲圖雙環(huán)耳瓶,《中國陶瓷全集·清(下)》,上海,1999 年,頁51,圖版19;另一例為一對活環(huán)大瓶(圖7),售于香港蘇富比2002 年10 月30 日,編號267。此一對同為青花夾洋彩的品種,只是所畫通景圖為嬰戲題材。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8 粉彩山水紋燈籠

 

嘉德通訊119期·拍場擷珍  憶昔入桃源 萬古仙家趣——乾隆御制 青花夾洋彩通景“桃花源”圖雙耳活環(huán)大瓶

  圖9 青花粉彩喜上眉梢圖梅瓶(一件)

 

  本件拍品器身上的青花為高溫鈷料,繪制于頸足之上后罩透明釉,入窯以1200 度以上的溫度燒造,后再以彩料繪制通景“桃花源”圖并涂環(huán)上金彩,以700~750 度的低溫二次入窯方得此重器。琢器中,乾隆朝所見凡例為全粉彩者居多,青花夾洋彩者只有寥寥幾例。著錄中可見,故宮博物院僅藏有一乾隆款粉彩山水紋燈籠尊(圖8),收錄于《清盛世瓷精粹》,紫禁城出版社,1994 年,頁282,圖版15;另一例為瑞士收藏家Alferd Baur 所藏的一對青花粉彩喜上眉梢圖梅瓶(圖9),于《Chinese C e r a m i c s i n t h e Baur Collection》 Volume 2, 日內(nèi)瓦,1999 年, 頁122 及124, 圖版232 及233。然則此二例均尺寸較小, 與是次拍品之尺寸可堪比較的唯前文所提及之2002 年香港蘇富比釋出的一對活環(huán)耳瓶。